[《本草纲目》鳞部卷之四十四]鳞之三:石首鱼(宋《开宝》)
【释名】石头鱼(《领表录》)鮸鱼(音免,《拾遗录》)黄花鱼(《临海志》)干者名鲞鱼(音想,亦作鱶)[时珍曰]鲞能养人,人恒想之,故字从养。罗愿云:“诸鱼薧干皆为鲞,其美不及石首,故独得专称。以白者为佳,故呼为白鯗。若露风则变红色,失味也。”
【集解】[时珍曰]生东南海中。其形如白鱼,扁身弱骨,细鳞黄色如金。首有白石二袂,莹洁如玉。田九成《游览志》云:“每岁四月,来自海洋,绵亘数里,其声如雷。海人以竹筒探水底,闻其声乃下网,截流取之。泼以淡水,皆圉圉无力。初水来者甚佳,二水、三水来者,鱼渐小而味渐减矣。”
【札记】鲞xiǎng,亦作“鯗”,干鱼,腌鱼。《吴郡志·杂志》引唐·陆广微《吴地记》:“阖闾入海,会风浪粮绝不得渡,王拜祷,见金色鱼逼而来,吴军取食。及归,会羣臣,思海中所食鱼。所司云:‘暴干矣’。索食之甚美,因书美下鱼鲞字。”
清·方文《品鱼·中品·鲛》:“翅若黄金丝,肥者厚如掌。庖人荐彘肩,味不下白鯗。”
《朱子语类·陆氏》:陆子静之学,自是胸中无柰许多禅何。看是甚文字,不过假借以说其胸中所见者耳。据其所见,本不须圣人文字得。他却须要以圣人文字说者,此正如贩盐者,上面须得数片鲞鱼遮盖,方过得关津,不被人捉了耳。
《红楼梦·刘姥姥醉卧怡红院》:
鸳鸯无法,只得命人满斟了一大杯。刘姥姥两手捧著喝。贾母薛姨妈都道:“慢些,别呛了。”薛姨妈又命凤姐儿布个菜儿。凤姐儿笑道:“姥姥要吃什么,说出名儿来,我夹了喂你。”刘姥姥道:“我知道什么名儿?样样都是好的。”贾母笑道:“把茄鲞夹些喂他。”凤姐儿听说,依言夹些茄鲞送入刘姥姥口中,因笑道:“你们天天吃茄子,也尝尝我们这茄子弄的可口不可口。”刘姥姥笑道:“别哄我了。茄子跑出这个味儿来了,我们也不用种粮食,只种茄子了。”众人笑道:“真是茄子。我们再不哄你。”刘姥姥诧异道:“真是茄子?我白吃了半日!姑奶奶,再喂我些!这一口,细嚼嚼。”凤姐儿果又夹了些放入他口内。
石首鱼今名大黄鱼(黄花鱼),“首有白石二袂,莹洁如玉。”许多鱼头部都有两块“矢耳石”,起到平衡身体的作用。大黄鱼的矢耳石特别发达,有小指甲盖大小,成了它们的标志。

(“矢耳石”可治石淋,石性主消散)
把大黄鱼做成鱼干,叫“黄鱼鲞”,乃鲞中之魁首。罗愿云:“诸鱼薧干皆为鲞,其美不及石首,故独得专称。以白者为佳,故呼为白鯗。若露风则变红色,失味也。”

自古以来,渔民都是等大黄鱼来产卵时,用木船捞一捞。鱼汛来时,在岸上能听见海中“咯咯咯”地响——“其声如雷,海人以竹筒探水底,闻其声乃下网”——那是大黄鱼用鱼鳔发出的求偶声。
明嘉靖年间,潮州人发明了一种“敲罟(gǔ渔网)”捕鱼法,就是船队围住鱼群,使劲敲击船舷上的木板。大黄鱼头内的矢耳石在巨响下共振,不论大鱼小鱼,一律震晕浮上水面。用这种方法,渔获量会高出好几倍。此秘法一直在小范围内使用,但从1954年起陆续传入福建、浙江。当地渔民纷纷效仿,地方政府大力推广。但学者发现这种捞法涸泽而渔,赶紧呼吁禁止。现如今因各种原因,野生大黄鱼一蹶不振,已不复当年盛况。
(谢敬)